“降本增效”背后,是视频平台内容驱动增长逻辑的回归
互联网公司财报季里的“降本增效”,正席卷影视圈。
近日,腾讯视频专门举行了一场以“降本增效”为主题的早春业务分享会,就成本优化、创作激励、长期可持续发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比此前的“降本增效”规划大多还停留在平台内部,这一轮的“降本增效”则是深度联合行业公司展开系统性行业自救。
当然这场会议透露出的风向,绝非腾讯视频一家的选择。
爱奇艺方面也表示,影视行业确实面临着诸多困难,供给侧改革和降本增效将有利于改变这一局面,让内容生产更加理性,行业生态更加健康,各环节上的所有参与者获得更可持续的发展。
事实上,从去年平台局部出现的分账剧“播后定级”到近期平台网络电影“取消6分钟”的政策新规,再到这次腾讯视频提及的“市场价+会员后验激励”,主要平台系数下场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已经传递了一个共同的风向,即平台未来会更注重内容品质,与制作方风险共担的类分账模式将进一步普及。
随着平台“降本增效”目标的进一步传导,影视行业正通过自律自救,进一步优化成本控制,探索更为长效的产业发展模式。
“降本增效”
指向多环节的成本优化
降本的同时,有待配套的“增效”举措,一起推动内容生产的良性循环。
这些年,长视频平台一直在优化自身的商业模式。从近期视频平台的调整风向来看,提升运营效率,对合作模式进行革新,已是大势所趋。
作为长视频平台核心的商业模式,会员订阅更为强调对于用户的服务,是一种更为公平的消费方式。随着主要的视频平台会员用户规模已经破亿,面向订阅用户的内容深耕得到了强化。
事实上,去年以来长剧过会项目锐减、偶像综艺取消等种种迹象表明,当前内容创作的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新常态,市场从资本、数量、IP驱动逐步转向政策、质量和用户驱动;影视行业正前所未有地把内容品质和盈利紧紧地绑在一起。
这在Q1上线的项目层面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据灯塔数据显示,2022Q1全网电视剧直播关注度TOP10的剧集中,剧集平均集数缩减到了39集,豆瓣平均评分达到6.56分,其中稳居首位的《人世间》,豆瓣评分更是高达8.1分。
在对演员片酬、剧集集数、正片时长的管控下,随着天价片酬、内容注水等乱象被市场逐渐淘汰,留下来的是不迷信流量,不迷信IP,被多圈层观众认可的作品。在更立足长远的基调之下,对于影视公司而言,可以更聚焦于创业本身,专注于修炼讲故事内功,保证制作预算的投入,为平台持续输送好作品。
一方面是口碑和品质的回归,另一方面,提升现有的运营效率,优化现有的商业模式,让好内容获得匹配的商业回报,依然重要。
正如腾讯视频此次宣布将新引入“市场价+会员后验激励”的举措,进一步激励优质内容,激活上下游内容生产。这一政策将内容方的收益与平台会员留存、拉新等KPI挂钩。作为配套,腾讯视频还将进一步向合作方开放共享系统,对合作方公开各自项目的播放指数、会员开通数据等。这些数据都将是兑付价格的确认依据。
这与长视频平台们去年以来集体在推进的分账模式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早在去年10月,优酷内容开放平台就曾放风分账剧将原有分账模式基础上新增全新的“播后定级”模式,目前这一模式已在今年1月初正式上线。而在就在刚刚过去的4月初,爱奇艺网络电影将原有分账政策改为“取消平台定级,观看时长决定收益”。
风险共担的分账模式,将进一步倒逼内容生产方基于用户导向的优质内容的供给,促进优质内容的良性循环。
有目共睹的是,在平台的良性商业模式下,优质的内容也才能在IP宇宙打造、衍生授权等衍生领域打开更多的可能性,并进一步反哺内容创作。
结语
整体来说,当下长视频行业的“降本增效”动向传递了积极信号,即平台回归内容驱动增长,进一步探索更为良性的内容生产模式。
这一问题固然一直伴随着视频平台的发展,眼下外部资本市场环境和视频平台竞争环境的变化,或许是长视频平台自我调整的新开端。
变革决心的背后,也是影视娱乐行业打破以往的惯性发展思路的过程。在看似细节充分的“降本增效”背后,数字化的指引固然具象,但它还有赖于进一步建立新共识,比如,对好内容的评判标准、各类生产要素的定价体系,项目管理的流程化。并且,由此形成可以标准化的机制,真正带领行业“工业化”向前。
回到国内影视工业化的整体进程上来看,“降本增效”基调下的影视行业短期将面临更为严格的生存考验。而从更为长期的角度来看,在用户普遍追求精品内容的当下,也唯有好的作品,才能使影视公司和从业人员在调整周期中站稳脚跟,筹谋未来。